本教程用于WHONET5.6的应用:耐药、中敏、敏感率和检测结果
1. 背景
日常工作中,最常应用抗生素药敏结果绘制重要菌种及临床环境中细菌的耐药率报表。微生物学专家应清楚在制定治疗方案及总结不同的临床场所耐药性流行情况时,常规诊断标本可能会导致采样偏倚。
2. 应用举例
实验结果可指导当地的抗生素经验治疗。另外,也需考虑本国提出的建议、已发表的文章及诊断性采样时的可疑偏倚。
跟踪调查某地或一段时期内耐药性的出现及传播发展趋势。耐药率的增加可归因于已出现的耐药基因的频率增加,亦或出现新的耐药机制:当然,采样及方法学因素也可影响耐药模式。应用“耐药、中敏、敏感率和检测结果”、“散点图”及“耐药谱”,应有助干区分上述因素。
3. 输出格式
系统可给出每一菌种的详细报告:MIC统计结果及抑菌圈直径和/或MIC分布情况。如图:

对于临床医生,一种有用的报告格式是敏感率结果总结,如图:

即对数种细菌的总结表,包括菌株数量或受试病人例数及每一抗生素的敏感率。
4. 附加分析选项
默认状态下,进行敏感率总结分析,将报告对每一抗生素敏感的菌株百分比。但是,你还可更改这一选项,得出耐药率、非敏感(耐药及中度敏感)率或非耐药(敏感及中度敏感)率。
绘制抑菌圈直径直方图及分布表格时,抑菌圈直径通常最小为6 mm,最大为35 mm。超过35mm时,在表格中记为>35
mm。你可更改这一上限,这对于某些抗生素对某些菌种抑菌圈直径格外大时,尤为有用。
5. 注意事项
进行耐药率估计时,既可应用基于菌株的方法,也可应用基于病人的方法。可详细参阅《数据分析:每个病人1份结果》。
对于MIC进行计算(如直方图、范围及几何均数)时,超出MIC最高测定范围的数值,如>64及>256。应被视为最高测定浓度的2倍,即为128及512;低于MIC最低测定范围的数值,如<=0.5及<=16,则被视为最低测定浓度,即为0.5及16。
应用ETest法时,在计算及直方图中也包括了半数稀释浓度,但进行R、.I及S解释时,则被四舍五入为最接近的整数稀释浓度。这些操作均参照生产厂商的建议进行,因为权威参考机构在制定折点时,并未考虑半数稀释浓度,因此,保守的方法是将这些半数稀释浓度MIC值四舍五入为整数稀释浓度MIC值。